top of page
Business Supplies Design
白色椅子

第一章

這世界從何而來?

 

一、令人不滿的答案

這世界從何而來?宗教家這樣說:

「萬物不可能無中生有,必需先存一些東西,才能造成其他東西。比如『高山』是由『碎石』砌成,『碎石』是由『灰塵』聚成,『灰塵』由『粒子』組成…所以最初不可能是『無』,必需先存有第一因。

最後他們還會加上一句:「這個第一因就是神了。」

這種說法合理嗎?哲學家羅素(Willian Russell)就在他的著作《為甚麼我不是基督徒》(Why I Am Not a Christian)裡言簡意駭地指出了問題所在,他說:

「『我是誰創造』這問題...牽涉到進一步的問題:即『上帝是誰創造』...這句話使我猛然悟出第一因論證的謬誤:假如萬事萬物都必須有因,那麼上帝也必須有因;假如無因事物可以存在,則宇宙和上帝都可以無因。」

如果有一物創造宇宙,那麼誰創造此一物?若果萬事萬物皆必有因,為何獨獨此物可以無因?當代美國哲學作家吉姆霍爾特(Jim Holt)在某場演講便開過如此玩笑:『如果神存在, 他可能會質疑:我是永恆的,也是萬能的,但我是從哪來的?』一方面說萬事必有因,另一方面說世上有一物無因,是自相矛盾、自打嘴巴的。」

羅素

 羅素

各位,我們不也是這樣想嗎?

二、大爆炸

羅素的話固然精彩,不過他亦沒有為這世界的來歷提供一個答案 ── 作為一個存在物,它的來歷仍是個不解之謎。

為了找出真相,科學家一直致力研究,希望找出答案;經過深入觀察和分析,最終他們發現宇宙是由最初一次「大爆炸(Big Bang)」形成的。

1929年,天文學家哈勃(Powell Hubble)觀察到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星體之間的距離不斷增加。不論是哪一顆星球,與其他星球的距離均是越來越遠,為甚麼會出現這種奇怪的現象呢?

最終他們發現:原來宇宙正在膨漲之中:由於宇宙空間不斷拓闊,星體隨著密度散開,它們之間的距離就越來越遠了。

情況就好比我們吹漲一個氣球,沿浮粒子會向低密度的地方流動,叫它們之間的距離平均地增加一樣。

 

基於這個觀察,科學家赫然醒悟到一個道理:「既然宇宙正在膨漲,那我們反過來把時間倒退,宇宙豈不是從『一點』中爆發出來嗎?」他們就把這個「宇宙從一點爆發出來」的事件,稱為「大爆炸」。

根據科學家推斷,大爆炸時是這樣的:

1000.webp

 宇宙膨漲

  1. 有極大的能量從「奇點(Singularity)」中釋放出來;

  2. 能量經過由熱轉冷;

  3. 在「質能互變(E=mc²)」的作用下,這些能量化成了一堆粒子;

  4. 粒子在宇宙空間飄浮;

  5. 它們漸漸被引力匯聚起來;

  6. 最後集結成了各樣東西,包括空氣、水份、石塊、泥土、以至萬物等等。

雖然大爆炸為世界的起源提供了一個輪廓,但最重要的是:大爆炸最初又為何會發生?

、世界之前

要了解大爆炸的成因,我們首先要認清一個事實問題是無法從物理學裏找到答案的。

為甚麼呢?因為所謂物理學,本質上就是在形容這世界如何運作但物質界既是由大爆炸產生出來我們又怎能用一個後來的現象,去解釋當初的起因呢?

​情況就好比有個母親,她生了一個很聰明的孩子,於是有人問她:「為甚麼你最初願意生孩子?是不是因為他很聰明?」當然不是,這是後來才出現的結果 ── 這樣推敲是本末倒置的。

1dda5-bang.webp

既然如此,我們又應該如何追溯大爆炸的起因?有關這個問題,其實我們可以從一個地方尋找線索:夢境。

為甚麼?因為「大爆炸前的世界」也是個非物質的世界(物質是從大爆炸產生的),與夢境一樣 ── 它也是物理律缺席的。

比方說,我們在夢中遇上「被喪屍追殺」,追到快要死了,於是我們情不自禁地暴叫:「救命啊!」此時環境就可能會應聲轉變 ── 比如變成一片晴朗的天空。

在夢境中,事情的發展不受物理律約束,可以隨著人的心境隨意變化。

事實上,不僅夢境是如此,其實在所有「非物質的世界」,例如小說、漫畫、電影、電腦遊戲、MTV等等,當中的一切現象都是由心而生,並不受物理律所限制。

比如在動畫《灌籃高手》(Slam Dunk)裏,籃球員木暮射出了一個三分球:在球入與未入之間,他足足回想了幾年間的經歷 ── 這裏顯然沒有物理律的存在。

90683-yvorenkb-4ll0rmdrgg5_edited.jpg

 木暮的三分球射了兩集

為甚麼會這樣呢?因為漫畫世界的運作是由作者心念帶動,所以他能叫這裏的一切事情按照他想法推進:或時光倒流、或瞬間轉移、或無中生有。

同理,大爆炸前的世界既是同樣不受物理律限制,當中的現象也是擁有這種潛質 ── 事情能在某種基礎下「隨意」地發生。

這是甚麼意思呢?即是說:在大爆炸前的世界,現象也可能是意念的投映 ── 要是它擁有上述「非物質世界」的性質,事物也能隨意念產生,甚至物質世界也是意念下的產物。

現實世界真是由意念構成的嗎?要回答這問題,我們就不能憑空推想,而是要回到實驗室裏,讓證據說話。

、雙縫實驗

在現代科學的頂端,是一門稱為「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的科學,它研究的領域是「粒子活動」,能把世界的本質發掘至最極限的程度

在「量子力學」的頂峰,有一個用來測試「意識會對物質造成甚麼影響」的實驗,被喻為「史上十大物理實驗之首」,它就是十八世紀科學家湯馬士楊格(Thomas Young)所做的「雙縫實驗」(Double-slit experiment)。

 

名字聽起來很高深,其實做法很簡單:首先我們預備一張卡紙,在卡紙上剪出兩條直縫;
 

976c7-r21-2.webp

 

後把這張卡紙豎起來,放在一個「射光器」和一塊「感光板」中間;
 

cdbb1-1200px-double-slit.svg_.webp

 

只要我們連續射出大量的光粒子,就會有些光粒子從雙縫中間灟過,撻在對面的感光板上,漸漸打出兩條垂直的「雙直痕」(如圖);
 

f3d1d-doppelspalt_klassisch.webp

 

於是科學家就照做,卻發現打出來的結果竟不是「雙直痕」,而是多條「斑馬間」(如圖);
 

1489c-elektronenbeugung_doppelspalt_gerendert.webp

 

為甚麼會這樣呢?他們想:或許光本身不是粒子,而是一撻好像「水波」般的能量,所以當這股能量經過兩條縫後,就在卡紙後面的空間相撞,最後能量四濺,撻在感光板上形成了「斑馬間」(學術上稱為「能量干涉現象(Interference)」)。

c8934-15-1pg91h220-edited.png

 

為了確認這個假設,他們設置了一個攝像頭去錄影雙縫的情況,要看看光的本質究竟是一股「能量」,還是一顆顆「光粒子」。
 

結果發現,射出來的明明就是一顆顆結實的粒子,並不是他們所假設的能量波。
 

更奇妙的是:這次光粒子在他們的監視之下 ── 觀察著它飛行和打在感光板的過程,打出來的結果就「順理成章」地變成了最初所預料的雙直痕。

f3d1d-doppelspalt_klassisch.webp

科學家對此大惑不解,為甚麼他們去監視光粒子的走向,就會影響實驗結果呢?
 

於是他們把攝像頭關掉,看看它又會打出甚麼結果來 ── 結果這次又變回了「斑馬間」,但是因為今次沒有做錄影,就無法得知是如何打成這樣。
 

1489c-elektronenbeugung_doppelspalt_gerendert.webp

 

最後,科學家反覆地排除所有外在因素,細心驗證每個實驗的小節,確認了「有沒有觀眾監察過程」竟是叫實驗結果改變的唯一因數。
 

因此,雙縫實驗的結論就是:人的意識影響了現實的走向。
 

時至今日,已經有無數科學家驗證過雙縫實驗,「意識會影響現實」已是在科學界公認的結論。

但這是最驚人的發現嗎?未算。

五、不存在的現實

雙縫實驗證明了「意識能改變現實走向」:每當有觀眾注視光粒子的飛行過程,現實就會因此呈現一個「合理」的版本給他看 ── 在鎂光燈下,它會好像避免給人目睹違反物理律般,刻意編造一個「順眼」的結果出來。

問題是:若是在光粒臨抵達感光板前的一刻,人才決定「是否查探光粒走向」的話,它的飛行路徑又會落在哪個版本的現實呢?科學家約翰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 就為了找出答案,做了一個「延遲選擇實驗」(Delayed Choice Experiment)。

「延遲選擇實驗」的概念很簡單,就是光粒子臨飛到終點前 ── 即是在感光板前少許的位置,設置一個「隨機選擇裝置」:

441b2-image.webp

 

每當光粒穿過雙縫,都會觸動這個「隨機選擇裝置」,使它隨機地選擇(是/否)刪除剛才光粒飛行時的影像,以致科學家(能/否)觀看到光粒子較早前穿過雙縫時的情況。
 

實驗就如此進行。結果發現:每當影像被保留,科學家都會看見光粒「合理地」飛在雙直痕的路境,並且順理成章地打在雙直痕的位置上;
 

f3d1d-doppelspalt_klassisch.webp

 

相反,影像若被刪除,光粒就會打在「斑馬間」的位置;但由於你無法回顧錄影,所以不會知道它是如何打成這樣的。
 

1489c-elektronenbeugung_doppelspalt_gerendert.webp

 

結論是:即使你到光粒子走完它的路線後,才選擇是否翻看它的行走路線,這段在行走路線的歷史也會因你最後能否窺探它而產生改變。

情況就好像一輛汽車被懷疑剛才走錯了路,被警察截停要檢查行車記錄儀,結果發現:當行車記錄儀操作正常,就會顯示這架車剛才了在正確的路上;相反行車記錄儀若是壞了,車子剛才就會走在違規的路上,但由於儀器壞了所以沒有證據。

實驗所顯示的就是這麼一個違反常識的結果。於是科學家很自然就會追問:當人們未去觀看光粒子前,其實它正處於哪裏呢(車子事實上剛才在那裏)?

量子力學的答案是:那時光粒是不存在的,直到有人去觀察它,現實才會配合觀察者的認知,去呈現一個「合理」的版本給他看。

這是甚麼意思呢?即是說:沒有一個客觀的現實等著你,所有「現實」,都是在人「想了解它」的時才立即產生的。

這個驚人的結論,後來成了量子力學的主流答案,稱為「哥本哈根學派」(Copenhagen interpretation)。

哥本哈根學派指出:現實是人心的投映,當人心未有想法時,現實是未確定的;直至人心有了想法,現實才會按著他的認知呈現對應的版本給他看。

即使是史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也對這個結論感到不適,他說:「月亮在沒有人看它時,就不在那裏嗎?」

 

對此,量子力學家波耳(Niels Bohr)、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和玻恩(Max Born)等等,與他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史稱「波耳-愛因斯坦之爭」(Bohr–Einstein debates)。爭論持續到二十世紀,才確認量子力學的結論更合乎客觀現實。

cd169-niels_bohr_albert_einstein_by_ehrenfest_edited_edited.jpg

波耳-愛因斯坦之爭

時至今日,量子力學的應用範圍已經無遠弗屆,包括雲端系統、人工智能、以至太空科技等等,都是在有關的科學理論上發展出來的;而科學家對宇宙的認識,亦在這個基礎上找到了完整的拼圖。

六、虛擬世界

量子力學指出萬物都是人心的投映,而不是實存體,於是科學家就在這基礎上,要查證「物質」究竟是甚麼。

 

他們用極限顯微鏡觀察粒子內部,要一窺物質的真貌,赫然發現:物質最基本的原材料不是甚麼,而是「空無一物」

在粒子的核心結構裏,其實甚麼都沒有,它只有一股好像旋風般的自轉力,稱為「夸克(Quark)」。

夸克的工作,就是一天到晚轉過不停 ── 沒有人知道它由甚麼力量推動,也不知它轉來做甚麼;不過據科學家觀察,這種轉動能產生一個效果:製造出「有物體」的假象。

b27ca-unnamed.webp

夸克

比方說,當我們摸一張桌子時,摸的其實不是它的實存體,而是它的夸克自轉時所產生的「相距力」── 好像有一層防護膜,能讓我們感受到有張桌子一樣。

整個宇宙,都是由夸克的觸感如此構成 ── 真相是甚麼都沒有,東西就好像虛擬世界的東西一樣,只蘊含一份給人的感覺,並沒有存在的實體。

七、格子

這​個世界本質上是虛擬的,東西都是由觸感構成;科學家就循著「虛擬」的方向研究,要看看載著這些虛擬事物的「空間」究竟又是甚麼

結果他們發現:現實世界的空間果然和虛擬世界一樣,是「一格一格」的。

這世界的空間,原來不能被無限切細,它有其最小的單位,稱為「普朗克長度」(Planck length) ── 其值約為「10的33次方分之一厘米」,小於這長度內發生的事情,物理定律就會失效,以致無法「成為事實」。

甚麼意思呢?就好像在一個電腦遊戲裏,當中每個位置都有其坐標(Coordination),任何活動的坐標值都至少要有「一個單位」,電腦才讀得明白;若是「半個單位」的話,電腦就會把它視為「錯誤」(Bad Command),以致無法生效一樣。

2a91a-tumblr_nn8npamvlj1tenh4mo1_1280_edited_edited.jpg

普朗克

我們的世界,也無法處理小於「普朗克長度」的事,否則物理定律就會讀不明它,以致無法「成為事實」。

換句話說,世上所有事情其實都受到一套外在的規則:它的活動不能太過細微,否則就無法成為可被感知的事。

問題是:好端端的一個世界,為何會存在這種限制?

八、投映

如果世界是自然而成的,它的活動就必然不會有任何限制,但現在它有其「最小的單位」意味著這世界並非天然而生,而是人工構成的

情況就如同在「樂高」(Lego)世界裏的玩具人兒,把自己四圍的東西拆開來看,現都是由一個個等邊積木砌成,這種極端定制化的表現,意味著他們的世界必然是個人工製品。

我們的世界也是一樣,是由一格一格等邊的單位構成,這個比積木還要精密萬倍的空間,究竟又是由甚麼原料所製造?

答案是意識 ── 我們的世界,是一個以意識為基礎,經過某種運算過程後所投映出來的三維產物。

有關這種情況,其實科學界在很早之前已經得知。

早在2014年,一份名為《時間晶體來自最小時間之不確定性》(Time crystals from minimum time uncertainty)的報告,發佈於《歐洲物理期刊》(The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指出現實世界是由意識構成的。它說:

「根據量子力學規則,任何『意識相關的因素』均支配着環境發展。……研究人員發現,我們所感知到的時間,就像是一直流動的……幻像。」

「根據澳洲國立大學首席物理學家安德魯(Andrew Truscott)所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除非我們正在觀看它,否則實境是不存在的,並且我們現在是以『宇宙的全息圖』形式生活著。」

所謂「宇宙全息圖」(Hologram universe),是阿根廷物理學家胡安(Juan Maldacena)於1997年所提出的理論。他指出:整個宇宙都是一個「意識世界」的投映。

30ad9-screenshot_20211107_125705.webp

《Time crystals from minimum time uncertainty》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140/epjc/s10052-016-3884-4

ec8b3-maldacena-bottle.webp

胡安馬爾達西那

這宇宙背後有一套系統,會把意識以「數據化」的形式儲存在另一個空間,好像「雲端意識數據庫」一樣,然後經過一輪處理,再投映到三維世界,成為我們的現實。

或許有人會覺得不可思議,其實南安普敦大學物理學教授史坎德瑞斯(Kostas Skenderis)早已指出這是一個合乎實證的結論。他引用數據,證明宇宙是投映出來的。

「就像信用卡上的安全晶片……包含所有需要用三維物件來描述的資訊。我們的宇宙情形正是如此……就像信用卡上的全像圖一樣,現在是整個宇宙以這樣的方式被編碼。」

本質上來說,就是關於某個空間裡某樣東西的資訊,可能隱藏在一個『真正宇宙』的某個深處。

「以黑洞為例,所有跌入黑洞的物件都會被完全的包載在『表面波動』上(作者按:物體跌入黑洞後會變成電磁波),這意味著這些物件幾乎是以『記憶』或『數據片斷』的形式儲存著,而非以實質的形式存在,就像是把電腦的『記憶』儲存在晶片上。」

「整個宇宙簡單來說……其實是一個投影。這個大膽的理論……解決了量子力學跟愛因斯坦的重力理論之間明顯的不一致……一個最近完成數學模型,暗示了馬爾達西那可能是對的。」

「著名的《自然》(Nature)雜誌報導,日本茨城大學的百武慶文(Yoshifumi Hyakutake)教授提出了讓人信服的數學證據,說明我們知道的宇宙,實際上是一個另一維宇宙的投影。」

「日本研究人員……進行了兩個計算:一個計算低維宇宙的內能(作者按:微觀粒子的一切運動所產生的能量總和),另一個計算黑洞的內能:兩種計算竟然相符。馬爾達西那告訴《自然》,百武的發現測試證明了宇宙的對偶本質……我們的宇宙可能同樣可以關聯到……另一個維宇宙。」

簡而言之,研究發現了「宇宙看得見的總能量」與「黑洞內的能量」總量完全相同,反映黑洞裏儲存了現實世界的數據。這種巧合的情況,引申出來的結論就是:物質世界是意識的投映。

問題是:既然現實世界是由意識構成,人類又為何無法「心想事成」呢?

《解開第一因之謎》

@2022 所有內容均可轉載,無需註明出處。

bottom of page